社会本质问题是一切社会历史理论都要首先面对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于唯物主义立场,从实践观点出发对人类社会的本质做出了深刻的阐释,批判了传统哲学对社会本质问题的错误把握。但由于人们对马克思的“物质”概念和“实践”概念在理解上的不尽相同,又使得人们对马克思的社会本质论产生了诸多不同的理解和阐释。
(一)传统哲学对社会本质的实体主义理解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传统哲学历史观长期探讨和争论的一个焦点。根据李万鹏先生的归纳,传统哲学历史观在这方面的表达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1.对人类社会神化的观念表达。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神的一定秩序’,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最高力量。2.对人类社会精神化的观念表达。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或心理活动的产物,或者说是‘绝对理性在时间中的展开’。3.对人类社会自然化的观念表达。它或者把人类社会的本质归结于自然,即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或者把人类社会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即生物本能。认为某些动物也是群居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在本质上是同一的。”[1]这些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将社会视为与人的现实和现实的人毫不相干的存在。究其原因,它们采用了同一种思维方式——实体主义的思维方式。我们知道,实体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研究存在的,这一点各派哲学都不会反对;人们可以在各种含义上说存在,也就是说有各种各样的存在。他认为各种存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身不能存在,要依赖于其他存在才能存在的,这是属性的存在,时间、地点、关系、性质等都是属性的存在。另一类存在是自身独立而不依赖于其他存在的存在,是最基本的存在,这就是实体的存在。实体也就是独立而不依赖于其他事物的基本存在。以实体的眼光去看待一切的思维方式就是实体主义的思维方式。按照这种思维方式,传统哲学只能力图从一种超验或者“感性直观”的“终极存在”、“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运行的依据。这样,社会成了抽象的实体,失却了主体性,也就丧失了其本身的存在价值。社会不是为人而存在,它之所以存在,似乎只是为了证明“上帝”和“神灵”的伟大,理性的英明,或者自然规律、人类本能的强大无比。而这种对社会本质的理解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所坚决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