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论

字体:16+-

社会批判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但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一重要内容在国内学术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开始把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逐步纳入理论视野,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从不同角度逐步深化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概念界定和基本含义

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日趋成为热点话题,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一次总体分析。这里主要参照张振鹏的《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述评》(《高校社科动态》2008年第4期)和孙显蔚的《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2期)所提供的线索和内容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实质的研究状况作一下简单梳理。

根据张振鹏先生的归纳,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系统的批判中确立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和使命的理论体系。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实质的理解上,从概念界定的角度看,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就是通过界定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对象来确定其实质。丰子义认为,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基性批判,而非简单的文化批判、现象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原本”的批判,而不是“副本”的批判。王新生认为,马克思对现实生活世界所作的社会历史批判是他对生活世界的总批判,因而是以哲学的方式而不是以具体科学的方式批判现实的世界。以上观点最直接地表征了社会批判的基本要义。第二种就是把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确定为一个时段或者一个过程。仰海峰认为,马克思是从早期人本主义异化观出发的哲学批判,通过社会自身内在的判力转化为成熟时期的社会批判。陈胜云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以唯物主义为前提的批判,并展开一个唯物主义的分析过程。吕世荣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过程的自我批判,即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对其否定的理解,就是把任何一个特殊的阶段当作过程理解,同时又是理论上的自我批判,即实现自身的自我超越、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过程。以上观点突出了社会批判的过程性,但忽视了对社会批判的本质定位。第三种就是把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界定为一种主体性的意识和活动。赵泳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一定的、具体的社会历史认识主体,把社会内存在的一切即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作为认识、评价的客体,是一种反思性的历史认识和评价活动。其本质就是对一定社会的本性、需要、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阶级状况等的反思或社会自我意识。王震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批判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符合历史规律的创造性的物质实践活动,社会批判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把意识到的存在转化为感性现实。这种观点突出认识主体和社会主体在社会批判中的地位和作用,视角独特,认识独到,但显偏颇。多数学者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实质的阐释予以回避。现有的观点多数是对象性的界定、特征性的概述和前提性的汇总。而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实质是研究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起点,所以,如何完整、科学地界定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实质对这个理论体系的研究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