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

四、批判性原则

字体:16+-

马克思主义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批判旧世界、旧哲学的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党性原则的集中体现。

哲学是有党性的,人学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党性鲜明地表现在揭示无产阶级的地位,唤醒无产阶级的意识,指明无产阶级的前途,从而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立场上。

1835年,年仅17岁的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中学毕业论文中,把忘我地为人类服务视为毕生的任务,“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1]。马克思的一生是高尚地、忘我地为人类服务的一生。无论在青少年时期还是在以后的岁月,他最喜欢说的名言之一就是“为人类工作”[2]。“为人类工作”,对于马克思来说,也就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工作。

1843年,年轻的马克思为抗议普鲁士政府查封《莱茵报》,在该报上刊登了一幅政治漫画——被锁链锁住的普罗米修斯。这正是马克思形象的自我写照:人类历史上的“盗火者”,无产阶级的普罗米修斯。1849年,马克思任总编辑的《新莱茵报》又被迫停刊,在最后一期发表了致科伦工人的告别书,告别书的结尾是这样说的:“‘新莱茵报’的编辑们在向你们告别的时候,对你们给予他们的同情表示衷心的感谢。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最后一句话始终将是:工人阶级的解放!”[3]

1848年,时年29岁的马克思在完成的《共产党宣言》中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全面叙述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并把以往抽象的人道主义的旧口号“人人皆兄弟”改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点,就足以表现和证明马克思是如何把自己的一生和无产阶级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直到晚年,为完成《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牺牲了健康、幸福和家庭,仍忠贞不渝,至死不悔。1867年4月30日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嘲笑那些所谓‘实际的’人和他们的聪明。如果一个人愿意变成一头牛,那他当然可以不管人类的痛苦,而只顾自己身上的皮。但是,如果我没有全部完成我的这部书(至少是写成草稿)就死去的话,我的确会认为自己是不实际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