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主体性对内表现为人的人格、个性,主体性的提高也就是人格、个性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对外则表现为人的活动能力,主体性的提高也就是人作用于客体的活动能力的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活动能力是人改造自然的生产力;人的主体性的提高表现在人的多种能力的提高上,但最根本的是表现在人的生产力的提高上。“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105]
生产力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鲜明地反映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唯物主义历史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106]。人类社会的存在是和生产力分不开的。人类要进行活动,首先要能够生存下来;人要生存下来,就要有维持自己生活的物质资料;人要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人要进行生产劳动,就必须具有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生产力及其发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在这两种矛盾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是决定性的,它决定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对矛盾的性质、状况和发展;而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中,生产力又是决定性的,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状况和发展。因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最终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而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从而影响生产力的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