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二、商品经济的双重效应

字体:16+-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就其经济形式来说,不外是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现代社会本质上就是商品社会,它与商品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从世界历史进程来看,不能说有商品经济就有现代文明,但现代文明的出现则必须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很难设想一个国家和民族进入现代文明而它的经济形式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正是这样的缘故,马克思在考察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时,始终没有离开过对商品经济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就是借助商品经济确立起来的。“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26]商品经济在社会发展中所体现的作用,主要在于它的双重效应,这就是对传统社会的解体效应以及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促进效应。正是这两种效应的综合作用,加速了社会的新陈代谢。具体说来,商品经济对于现代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通过这样几条渠道发挥作用的:

1.促进了以前社会形式的瓦解。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式尽管表现不同,但其基本特征有两个:一个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另—个是共同体成为人们相互之间最重要的组织形式。这种共同体最初表现为以血缘为基础的原始共同体(如原始社会的原始群、氏族、部落等),而后逐渐表现为地域共同体(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农业公社)。在共同体内部,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还没有形成普遍的联系和交往,基本上处于自然经济的统治之下。尽管在这些共同体之中以及共同体之间,也早已出现了商品交换,对共同体起着某种瓦解的作用,但由于这种交换并没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因而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这些共同体。诚如马克思所说,“交换手段拥有的社会力量越小,交换手段同直接的劳动产品的性质之间以及同交换者的直接需求之间的联系越是密切,把个人互相联结起来的共同体的力量就必定越大”[27]。只是到了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即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而成为社会普遍的、唯一的经济形式之后,这种共同体才真正发生了动摇。因为交换的普遍化和经常化,使交换价值控制了全部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交换关系几乎支配了全部社会关系和交往关系,这便将每一经济领域和生产部门脚下自然形成的基础抽掉了,甚至连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也不再可能在自己内部找到其生产条件,而必须面向市场、服务市场、依赖市场。另外,商品交换把人从一切非经济的固定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使生产者变为独立的私人生产者,这就斩断了以往依赖关系的纽带。传统社会中人的依赖关系或者表现为个人作为共同体、家庭共同劳动力的器官依赖于首领、家长;或者表现为奴隶被当作客观生产条件屈从于主人;或者表现为农奴对领主、陪臣对诸侯、俗人对牧师、学徒和帮工对行会师傅的人身依附。在这些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社会里,劳动者根本无权也没有必要成为独立的生产主体和市场交换主体。商品经济的发展破天荒地用物的联系、货币关系代替了人的依赖关系,在这种经济形式下,超经济的统治与奴役关系再没有生存的土壤,“人的依赖纽带、血统差别、教育差别等等事实上都被打破了,被粉碎了”[28]。所有这些,必然导致共同体的解体,将人类社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