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一生致力于现代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的研究,但这种研究的合理性一直受到西方学者的不同挑战。如美国学者克利尚·库马就认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的一些最为生动的篇章中,详细阐述了英雄—骑士式的封建贵族和乏味的资产阶级之间的深刻区别,(诸如资产阶级‘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感情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等等)。尽管据说新社会是从旧社会的母体中成熟起来的,但新生的婴儿却明显地很少有其母亲的特征。这真是件咄咄怪事,无论在社会或自然之中都同样如此”[1]。库马不仅批评马克思采用了割断历史的方法,而且批评韦伯也采用了这种方法,认为韦伯同马克思一样,都强调这种不连续性:“他的问题是阐述‘资本主义精神’在西方世界的出现,这种精神同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盛行的对赚钱的态度全然不同,而且在世界的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但同马克思不同的是,韦伯借助于比较的方法和理解原则,在中世纪晚期的社会中,更深入地寻找资本主义观点的根源。”[2]且不论韦伯在研究现代社会时是否采用了割断历史的方法,现在需要澄清的是,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研究是否持的就是这样的方法与观点?
按照唯物史观,社会发展作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它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马克思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就是按照这一基本观点予以审视的。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历史进程,固然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但这种进程在一个国家、民族能否顺利实现、怎样实现,这与该国家、民族的实际社会状况,尤其是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如此,马克思在考察现代社会时,不惜花费大量精力来比较研究前资本主义的各种社会状况,剖析这些社会在具体发展演进中的特点及其难易程度。事实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也主要是为了揭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变革,突出与以往传统社会的区别,而决不是借此否定“新生婴儿”与其“母亲”的联系,否定历史文化传统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因此,这里根本谈不到什么“咄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