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说说《梦游》这首诗。写《梦游》之前,我已写过两首长诗,一首是《关于我的脑袋》,另一首是《关于我的神经》,写的都是我的病痛和梦游。都没有定稿,谁都没有看过。后来,才写了这首《梦游》。1982年写完初稿,放了几年。到1986年年初,一位诗人(一个刊物的诗歌编辑)看了原稿,说好,要拿去发表,我说润色一下再寄去。我是很诚恳的。过了不久,又有一位年轻的诗人(赫赫有名的朦胧派)看过,高兴地说:“伯伯,你又进步了。”但他劝我不要送出去发表,应当在《中国》刊出。当时我正编《中国》。年轻诗人说,有时间最好把诗的境界深化一下。于是在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写写就忘记了初稿,写成之后,虽然还留着初稿的情境和一些诗句,但变化很大,行数几乎多了一倍。我梦游得够苦,写梦游更苦。我送到《中国》编辑部,请几位年轻编辑提提意见,没有把初稿给他们看。他们提出一个意见,说,写梦游之后的几十行最好删除,人不要醒过来,应当始终在梦中,才更真实,更有魅力。我觉得不但有道理,也符合我的生命体验。于是删去最后几十行诗,发表在《中国》1986年第7期,这算是第二稿。1987年,我编自己的诗选时,对第二稿又作了少许改动,添了一小节。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这个改定的第三稿。第二稿与第三稿大体上没有什么差别。前几年,诗评家蓝棣之兄想评我的《梦游》,交《名作欣赏》发表。他要我寄《梦游》给他。我马马虎虎,竟然把没有发表过的第一稿寄给他了。他要的本是发在《中国》上的。于是蓝兄依据这个未发表的诗稿写成文章,在《名作欣赏》刊出。我看到刊物后,才知道寄错了诗。我的抒情诗选出版之后,寄蓝兄一本,特意请他谈谈对《梦游》的看法。他说更喜欢初稿一些。我认真地看了初稿,觉得他的看法中肯。梦游缠了我大半辈子,《梦游》这首诗也已经缠了我20年,真不想再改变它。今天夜里,梦游症多半要发作,我有预感,脑袋又沉又木。啊,人生,啊,诗,你们为什么如此厚待我,让我承受这么多的病痛、灾难,以及梦和诗?什么时候,我才能还原为一个完整的无病痛灾难的生命,只剩下梦和诗?也许根本没有那一天。真的没有,我也要从地平线下创造出“那一天”。每梦游一次,真正如死一次,不是“像死”,“似乎死”,而是真正的化为乌有。生命真的如灯灭。梦游醒过来,那一瞬间,有诞生或复活的感觉,生命的灯又亮了。我常常禁不住流出热泪,哇哇地如婴儿般哭叫。由于梦游,我已经经历了几百次的生生死死。而我的诗就是这生生死死的生命的记录。现在,我与诗仍相依为命地活着。我仍在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