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人生品味

字体:16+-

哲学: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业[1]

感谢安徽的同志们的邀请,很荣幸参加以哲学会议形式祝贺薛华老师七十寿辰的活动。

丁怀超总编辑在开幕词中讲,“我们在这里做一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工作”,我深有同感。哲学确实是一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业。在《论语》中,孔子被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其实,好的哲学家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好的哲学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我们的会议名称是“走向哲学:问题与体系”,它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哲学问题总是永恒的,是不能指望获得一劳永逸的解决的,而特定的哲学体系则总是暂时的,是要被超越的。用暂时的体系来回答永恒的问题,就是虽知其不可,但依然要为之。

回答永恒的哲学问题可以说是暂时的哲学体系的一种理想,它是理想与现实问题这个大问题的一个体现。实际上,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本身就是永恒的哲学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哲学问题有各种各样,但最基本的问题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教科书上所说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基本问题,正是因为它构成了理想和现实关系问题的基础。雅斯贝斯的“轴心时代”概念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通过强调人与“超越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来强调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的重要性,强调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对于人类来说,理想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但理想也是不可以不追求的。这方面我的理解受了康德和哈贝马斯的影响,也受了对介绍和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兰克福学派作出重要贡献的薛华老师的影响。康德把理念的“范导性”与范畴的“构成性”区分开来。借用“范导性”和“构成性”这对概念,我们可以说:理想是范导性的,但对范导性的东西的预设,则对于我们的生活作为人类生活来说具有构成性意义。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日常语言交往活动有一些虚拟的理想性的预设;在我们进入最简单的日常交往行动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带着对一些虚拟性的、理解性的前提的预设,如对话各方之间的平等关系,各自表达的可理解性,言语行动不同种类的有效性之得到相应种类的理由的支持,等等。这些理想性的预设不可能完全兑现,但若不作这些理想性的预设,交往关系就建立不起来,交往活动就开展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