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一旦与“生产”相连,科学研究就不再被理解为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理论”和“实践”。对邓正来所谓当代中国“知识生产机器”作批判性反思,关键是要强调把科学研究当做既具有工具价值的“生产”,也具有内在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本文并不是要对这观点作全面阐述,而只讨论与此有关的三个看似明白、实则不清的问题:什么是“学术研究”?什么是“学术创新”?什么是“学术贡献”?
1.什么是“学术研究”。
这个问题我一直以为不成问题,直到几年前在美国辅导孩子做回家作业时碰到“研究”的英文对应词“research”时,才觉得它其实并不那么简单。孩子所在的学校六年级有一门课《Science》,其中除了介绍各门科学的基本知识之外,还讲解科学方法的一些基本观念。有一道作业题,左列是“hypothesis”“observation”“experiment”“research”等术语,右列是这些术语的解释,但排列的顺序与左列的不同,要求学生把左列中的某个术语和右列中的相应解释用一条线连接起来。孩子们在顺利地把其他一些术语同它们的解释连接起来之后,发现不知道“research”这个词该同哪个解释相连接。所有其他解释都与相应术语对上了号,只剩下左列的“research”和右列的“prior knowledge”没有用线条连接起来,因为这两者好像不是同一个意思。根据通常的考试技巧,我建议孩子们先把剩下的这两项连接起来再说,但同时又觉得很奇怪,“research”这个词的意思明明是“研究”,怎么会成了“在先的知识”了呢?
第二天放学后,孩子告诉我老师在课上这样讲解作业题的答案:research的意思就是要在人们已经search(探寻)过了之后,再一次(re-)进行探寻,所以,从事“research”的工作,首先就要了解人们先前已经从事了哪些探寻工作——要了解对某个问题人们已经有了哪些“prior knowledge”(在先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