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什么叫国际大都市[6]——在东京逛旧书店后的一些感想

字体:16+-

本人对日语一窍不通,本来没有想过能在日本逛旧书店,而且还逛得津津有味。今年三月去东京参加一次学术会议,会后有一些时间,承蒙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位上海朋友的好意陪同,在参观了靖国神社附设的“游就馆”之后,去附近的“靖国通”两边不少书店看看。结果,原来打算去东京一些旅游景点观光的时间,全部花在书店里了。街上的新书店不少,但能带来更大乐趣的往往是折价书和旧书。半天下来,收获不小,其中包括两本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李凯尔特的著作。尽管价格不菲,但拿着这两个1921年图宾根出版的本子,感觉挺好,加上本学期为研究生授课还会用到,于是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真没有想到,这个东亚岛国的首都,居然有那么多英文、德文和其他欧洲语言的专业著作默默地陈列在书架上供人挑选。

由此我想起上海的外文图书市场。说起来,上海的书店不算少,外文图书更是无以计数,几乎每家书店都把外语图书和计算机图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就像时下人们谈起“素质”,无不把外语和计算机列在首位一样。但问题也恰恰在这里。这些所谓的“外语图书”,其实绝大多数是供人学习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图书。外语似乎仅仅成了面对面的交流、为了实用目的的交流的工具。要买一些外文的经典著作、学术著作,上海没有任何一家书店能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当然,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是一条途径,但那主要是为单位客户服务的,而且不仅选择余地小、购书时间长,而且完全无法提供读书人在书籍包围之中慢慢品书、挑书的那种乐趣。外文旧书那就更不用说了。几年前曾经偶然在一家大学门口的“外文书店”中买到一本1938年出版的林语堂的英文著作(中译本书名好像是《生活的艺术》),告诉那所大学的一位著名的西学教授,使他羡慕不已,而我本人,在那以后也几乎是每次经过那家书店门口都必定进去浏览一番。但是,在经历多次无功而返之后,就下决心再也不去这种只出售外语教材和外语工具书的外文书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