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国际会议:不仅仅是“麦克风外交”[7]

字体:16+-

首脑外交与会议外交密切结合,国内国外大戏连台,这是今年我国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仅以今年下半年为例,参加完6月15日的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峰会以后仅一个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就赶往莫斯科参加7月15日的G8峰会,此后又接连参加10月31日的中国—东盟建立15周年南宁纪念峰会、11月4日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11月19日的APEC越南非正式首脑会晤,下个月又将出席12月11日至13日在韩国宿雾举行的东盟+中、日、韩(10+3)峰会、东盟+中国(10+1)峰会和东亚峰会。

首脑外交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因为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会议外交的意义呢?会议外交常被戏称为“麦克风外交”;用英国前外相杰弗里·豪的话来说,“麦克风外交导致的是聋子的对话”。

在我看来,会议外交确实有可能成为“聋子的对话”,但它不一定都是“聋子的对话”;退一步说,即使真是“聋子的对话”,它也比完全没有对话要好。

国际会议之为“会议”,一个明显的好处是与会者“君子动口不动手”。人们常把“动口”称做“言”,把“动手”称为“行”,但根据20世纪语言哲学,“言”也是“行”,“言语活动”甚至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行动!一个人若愿意参加会议,那至少表明他愿意出现在会场上而不是出现在战场上,愿意用语言来表达意见而不是武力来表达意见,愿意在唇枪舌战中交换词句而不是在大动干戈中交换炮火。偶尔会在屏幕上看到会场中几个人扭打在一起,但这种在众多劝架者在场时挥动老拳的举动其实并不是真打,就像夫妻吵架往往挑声音响但价值低的东西狠命摔砸一样,其象征意义要远多于它的实际意义。也就是说,国际会议之为“会议”的一大好处,是在那里发生的典型事件充其量是“文斗”而不是“武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