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26年前张华为救老农献出年轻生命,今天我们怎么看[6]

字体:16+-

1982年7月,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三年级学员、共产党员张华,为抢救一位晕倒在粪池里的69岁的老农民,而献出了自己24岁的生命。围绕张华救老农“值不值”的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观点,《文汇报》为此组织了将近三个月的专题讨论。26年之后,我们怎么看待这件事情?2008年12月23日,受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播秦畅邀请,本人有幸与当时以《文汇报》评论员身份具体组织这场讨论的吴兴人先生一起,在秦畅主持的《市民与社会》节目中与听众一起进行讨论。下面把我在讨论中提出的观点,以及受讨论影响而产生的一些想法,作一个集中表述。

1.在思考张华救人是否“值得”的时候有些人不从道德角度出发,而从经济角度出发,这与过去30年我国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有很大关系。

对张华救人的不同意见,表明同一个事件,既可以从道德角度看,看它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体现道德价值,也可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把它看做是一个经济行为、交易行为。认为张华作为年轻大学生救老农“不值得”,可能是从经济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结果。在当时即1982年,市场经济改革已经慢慢开始,当时叫“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那时以来,整个改革开放当中,经济的重要性和正当性都大大突出,所以经济和道德的关系就特别重要。有关张华救人的讨论,固然涉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样的问题,但更具有时代意义的,是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在过去的30年中,从经济的角度进行评价,经济价值在评价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个明显事实。价值当然不仅仅是经济概念;“价值”也是一个道德概念、价值论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它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经济概念使用的。

2.在思考张华救人是否“合理”的时候,还可以分别从目的和手段两个角度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