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哲人说,重要的不是如何获得幸福,而是如何配得上幸福。
我还想加上一句:重要的不是如何感受幸福,而是如何养护感受幸福的能力。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健康、富裕、美丽、荣誉、地位、成就、受人尊敬、令人羡慕……这张清单可以拉得很长。但同样是这些东西,是轻而易举得到的,还是经过自己奋斗得到的;是用正当手段得到的,还是用不正当手段得到的,决定了拥着这些东西的人们是否配得上幸福、在多大程度上配得上幸福。
如何得到幸福?要有充分的营养、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教育、悉心的照顾……这张清单同样可以拉得很长。为了孩子的幸福,每位家长可以说都在考虑这张清单,都想在这张清单的每一项目旁打上钩。与更多考虑“下一辈”的西方人相比,更多考虑“下一代”的中国人,对孩子能否得到幸福,几乎可以说个个都做到了殚思极虑,精益求精。
但幸福是要人去感受的。只有对于具有感受幸福能力的人来说,幸福才是真实的东西。近年来多次有关“幸福感”的调查表明,人们的幸福感与物质生活条件固然有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那么简单。常常出现这种情况:物质生活水平高的城市中居民的幸福感不及物质生活水平较低的城市中的居民,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不及农村的,较高收入阶层的幸福感不及较低收入阶层的。报纸上经常有这样的报道:“怎么回事?钱有了,快乐丢了……”
因此,对家长们来说,不仅要考虑如何让孩子们获得幸福,而且要考虑如何让孩子们配得上幸福。为了让孩子们将来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德行来配得上幸福,应该让他们现在就懂得幸福是要有能力来感受的。
什么是感受幸福的能力呢?长辈们有一句老话,叫做“知足者常乐”。在这个日新月异、不进则退的时代,这句老话显得太消极了。假若我们的孩子们从小都知足而乐,不思进取,我们的民族就没有未来了。但是我想,假如我们搞清楚“知足者常乐”的前提,尤其是假如我们把“知足者常乐”理解为“知受惠足者常乐”“知恩图报者常乐”,长辈的老话对今天的孩子们理解什么是“感受幸福之能力”,还是可以有重要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