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体的黑暗/语言的自明
非常好,我13岁才有父亲,40岁才有母亲。大概没有什么情结或者恨结束缚着我的童年。我不必害怕,因为我没有母亲可恋,也没有父亲可弑。那么长久地,我连找都找不到他们,又有什么罪恶的恐惧需要逃避?既无须像那个王,离乡背井地逃亡;也无须像另千个王子,在智慧和行动、复仇的意识与自谴的潜意识之间痛苦地犹豫。孤独的童年把生命原初的力埋得很深很深。需要等一次发自生命最深层的巨大震动,而且对我来说要等到40岁之后。
等我遇见她,F.F。
那是1976年4月在一次“大批判会”上。红卫兵过后,还要唤起坟墓中的黑色亡灵,秦皇,商鞅,韩非。一个崇拜红色的年代和一个崇拜黑色的朝代如此遥远地重合在一起。一种新的理性秩序建立起来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目的和意义,只是为了给一个伟大思想作一次渺小的证明。出于恐惧,便禁书,焚画,毁雕塑,禁住她颠覆一切的**的影子:禁安娜·卡列尼娜的让人不能不回头的眼光,禁蒙娜丽莎的谜一样的笑,禁罗丹空白了身躯和四肢的无名无姓的《思》。
但是禁不住她,我们相遇了。生命的一次微颤就突破了全部神圣的禁锢。一种美学就在那相视的一瞬间产生了。这里暂且不谈那双眼睛,洪水后最早的黑陶罐存下的一汪清莹。也不谈那多梦的额角,将使所有白色大理石都低下冥想的头,倾听。当时我觉得,不仅是我,还有那么多美丽过世界的女性,连蒙娜丽莎,都从时间的暗影下注视着她。仿佛她们能否再青春一次,美丽一次,就完全看她是否也对她们回望一眼了。尽管有水,火,时间和死亡,蒙娜丽莎的笑在她的唇边,没有成灰。不是由于蒙娜丽莎神秘的笑,她的唇边才有笑的神秘。相反,是由于她笑了,蒙娜丽莎的笑才没有在嘴角枯萎;不是蒙娜丽莎的笑照亮了她的面容,而是她的笑照亮了蒙娜丽莎的面容。她的笑才是最初的。因为她,画里,诗里,神话里,甚至埋葬在厚厚的坟土里的迷人女性,再一次活在我们的四周,与我们相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