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历程与现代背景
现代存在主义的哲学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德国,而其在社会层面的巨大影响,则首先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之后的法国,在法国,它的第一个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塞尔(Gabriel Marcel,1889—1973)。
1889年12月7日,马塞尔生于巴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亨利·马塞尔担任过国家参议员、驻外大使和国立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的负责人等重要公职。他四岁丧母,代替他母亲把他抚养成人的是他的姨母(后成为他的继母)。这两个人对童年的马塞尔影响很大。他父亲名义上是天主教徒,实际上信奉的是斯宾塞的经验主义,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力。他姨母信仰新教,但亦非教条的虔信者,而较强调宗教中伦理的一面,强调自我克制和为他人服务。这两个人所持的不可知论态度是明显的,都认为现象后面的本体是不可认识的,是理性所达不到的。马塞尔认为,他幼年的家庭对他的影响主要有三点:一是使他认识到生活不可能仅仅靠理智来调节,理性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二是宗教气氛的贫弱反而使他不满、使他寻求,直到最后皈依天主教;三是去世的母亲仍然出现,即所谓亡灵的“在场”,这甚至影响到他的终生,使他领悟到“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之间隐藏着的两极相通性。
马塞尔自幼受到系统的教育,并且成绩优异。但他讨厌扼制创造性的一套学校规章制度和方法,而使他快意的是旅行,他从小就经常随父亲去法国及欧洲其他各地旅行。旅行在他后来的著作中甚至具有了哲学的意义。人生就被他类比为一段旅程,他认为哲学家的地位通常总是在旅途中,旅行和希望是一致的。旅行也唤起了一种强烈的宗教感情。他在一篇自传中谈到他对旅行的热爱时说:“例如,我毫不怀疑,我在看到瑞士或意大利的风景时的情感本质上是宗教的。但这种情感并非把我引向泛神论。由于某种原因,泛神论不能吸引我,也许是由于泛神论在我看来没有为个人生活的具体充实留下空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