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史学是一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怎样认识这座宝库,以至怎样发挥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诚然,要全面地或比较全面地阐述这个课题,应当由专门的著作来完成。这篇短文,只能从总的方面讲几点概括的认识;讲得对与不对,自己也没有多大把握,目的在于探索和讨论。这里讲的,是关于中国传统史学的多样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等问题。我认为这几个方面在构成中国传统史学的总的面貌上是很重要的。
一
所谓多样性,是从中国传统史学的表现形式来说的。一般地说,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这里先从最直观的认识入手,即首先讨论中国传统史学的表现形式。
从表现形式上看,中国传统史学体裁之丰富,无疑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中国史学经过长期的发展,除了熔炼成四种主要体裁即编年体、纪传体(其实是纪、表、志、传结合而成的综合体)、典制体(旧称政书体)、纪事本末体外,还有学案、史表、图谱、评论等,也是很重要的体裁。古代史家编著史书,对体裁的选择、要求和创新,一方面是从客观历史的发展中得到了启示,另一方面也往往反映了他们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及其撰述的目的。关于后一个方面,我们从历代史家所撰史书的序论、凡例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可见中国传统史学之体裁的多样性的特点,乃是客观历史发展和史家认识发展的结果。当然,这些体裁出现的时间或先或后,取得的成就有大有小,但在中国史学的滔滔长河中,它们都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各种体裁的相互补充和综合,又推动了有关体裁自身不断革新,显示了中国传统史学在撰述上的多姿多彩的成就。这是我国史学遗产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