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和《帝范》[1]
一、史学家的君主论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君主的讨论,由来已久。这些讨论,有的是出于政治的考虑,有的是以伦理为依归,有的是作历史的评论,当然,也还有从其他方面的考察,但这都不是截然分开的,不同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主要是从政治关系来说的,但其中也有伦理关系。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这是从政治上着眼的。秦统一中国,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君主的地位淡化了宗法性质而强化了政治性质。此后,君主成为学人研究的重要对象。史学家撰写历史,脱离不开对于君主的评论;政治家参与国事,不能不与君主共同议政:思想家谈论社会、道德、风尚,也总是要涉及君主。可以这样说,在古代中国,君主始终是人们关注、研究的重要对象。在司马迁著《史记》以前,贾谊的《过秦论》是涉及评论君主的一篇重要文章,它经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引用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汉书》的相继问世,其中“本纪”部分,都有关于对君主的记事和评论。这些评论,一般说来,只是针对某一个君主而发的,有时也有是针对某一君主同另一君主相比较而发的。总之,大多是就某个君主而论,并不是把君主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或一个政治现象来讨论,至少没有把君主作为一个“整体”现象来讨论。
东汉末年,荀悦奉汉献帝之命,在《汉书》的基础上写一部简明的西汉史。荀悦改纪传为编年,著成《汉纪》30卷。他在此书中提出了六主、六臣论。所谓“六主”是:王主、治主、存主、衰主、危主、亡主;所谓“六臣”是:王臣、良臣、直臣、具臣、嬖臣、佞臣。他认为:“六主之有轻重,六臣之有简易,其存亡成败之机在于是矣,可不尽而深览乎!”[4]荀悦把“存亡成败”完全归结为“六主”“六臣”,显然是片面的,但他所说的“六主”,确是把君主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来考察的。应当说,这是中国史学上较早的“君主论”,因而具有比较重要的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