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唐代史学论稿(增订本)(第七卷)

魏徵政论的历史底蕴[1]

字体:16+-

魏徵是唐太宗统治集团中的主要决策人物之一,其政治活动表明,他是一个谙于当代政事的史论家,又是一个富有历史感的政论家。魏徵之所以被史家誉为“雅有经国之才”[2],同他在这两个方面的修养有密切的关系。他的政论和史论在唐初政治活动和史学活动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以诤臣与良史名于世。

魏徵的史论,主要见于他主持撰写的《隋书》纪、传的评论,以及他参与监修的《梁书》《陈书》《北齐书》帝纪总论。史载:“初,有诏遣令狐德棻、岑文本撰《周史》,孔颖达、许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陈史》,李百药撰《齐史》。徵受诏总加撰定,多所损益,务存简正。《隋史》序、论,皆徵所作,《梁》《陈》《齐》各为总论,时称良史。”[3]1979年,笔者曾撰《略谈〈隋书〉的史论》一文,对魏徵史论的史学价值和政治意义作了粗浅的评论[4]。

魏徵的政论,除见于唐玄宗时史学家吴兢所撰的《贞观政要》外,还见于两《唐书》本传所载。近世以来,流传较广者有清光绪年间王灏所辑《畿辅丛书》中之《魏郑公集》和《丛书集成初编》本之《魏郑公集》[5]。据《旧唐书》本传所载,魏徵曾“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这颇使唐太宗不悦,但史官得以保存这些“谏诤言辞”,恰也证明唐太宗能够纳谏的气度和胸怀。当然,更令魏徵和唐太宗始料所不及的,是这些“谏诤言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们作为诤臣和明君的形象更加凸显于后世。

如前所述,魏徵的史论和政论有密切的联系,笔者在讨论他的史论的政治内涵的基础上,这里将进一步考察他的政论的历史底蕴。这两个方面,本质上都是从积极的方面说明史学同政治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魏徵以其特殊的身份、特殊的个性和特殊的贡献,以至他的言论、行事早在唐高宗、武则天时,便为人所重,人们或编其文集,或著其事迹[6],这使魏徵几乎成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旧唐书》作者这样评价魏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