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家》《二体》未能包举百代史学
刘知幾著《史通》,以《六家》《二体》两篇,冠盖全书,足见其重要。同时,知幾对他的“六家”“二体”之说,颇为自信。《六家》篇云:“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这六种史书体例是:《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知幾进而写道:“考兹六家,商榷千载,盖史之流品,亦穷之于此矣”。他的这些话,斩钉截铁,毫无商榷的余地。由于“时移世异”,“朴散淳消”,故《尚书》《春秋》《国语》《史记》四家“其体久废”,“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汉书》二家”,于是乃有“二体”说。刘知幾所说的“二体”,是断代编年体和断代纪传体。他认为,西汉以后的历史著述情况是“班(固)、荀(悦)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亦难矣。后来作者,不出二途”。在刘知幾看来,这种认识是不可移易的。
《史通通释》的撰者、清人浦起龙把刘知幾的这些论断的价值又进一步抬高了,他说:“史体尽此六家,六家各有原委。其举数也,欲溢为七而无欠,欲减为五则不金”[2];“《六家》举史体之大全,《二体》定史家之正用。……自后秘省敕撰,唯此二途;艺文史部,必先二类。知幾是篇,诚百代之质的也”[3]。
近读张孟伦先生所著《刘知幾〈史通〉评》一文,文中写道:“《六家》、《二体》两篇,实将我国汗牛充栋的史书的体例,作了一个穷尽原委、脉络分明的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从而不但纲维了百代群史,而且张开了《史通》全书总目”[4]。这个评论,比起浦起龙的评论来说,又提高了一步。
刘知幾是古代大史学家,《史通》中的《六家》《二体》两篇在总结中国古代史书体裁方面确有一定的贡献,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若说“史之流品”,穷于六家;历史撰著不出班、荀二途;《六家》篇“纲维百代群史”,《二体》篇“诚百代之质的”,等等,鄙意以为均与实际情况颇不相符,因而也就难免有过誉之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