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吴兢逝世1230周年[1]
吴兢(670—749年),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中国唐代著名的史学家之一,曾被唐人誉为“当今董狐”。他编撰的《贞观政要》一书,一直流传至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今年(1979年),是吴兢逝世1230周年。笔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示对他的一点纪念。
一
吴兢生于唐高宗总章三年(670年)[2]。他的一生,经历了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朝,正是处于“贞观之治”之后,唐皇朝继续兴盛发展的时期。
吴兢所生活的年代,社会环境比较安定,所以他从少年时代起,就能够专心致志地读书。《新唐书·吴兢传》说他“少厉志,贯知经史”,可见他从年轻时候起,就立志钻研史书。吴兢读书是非常刻苦的,《旧唐书·吴兢传》称赞他“励志勤学,博通经史”。
吴兢一生读了许多书,他不仅是一个大史学家,而且也是一个大藏书家。吴兢曾经把家里的藏书编了一个目录,题名《吴氏西斋书目》。丰富的藏书,对他一生从事史书的研究、著述工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吴兢为人“方直寡谐比”,刚直正派,不好交往,朋友不多,“惟与魏元忠、朱敬则游”。这两个人对青年时期的吴兢影响很大。魏元忠深沉有谋略,不轻易动容。他原名“真宰”,曾经“以诸生见高宗,高宗慰遣,不知谢即出,仪举自安。帝目送谓薛元超曰:‘是子未习朝廷仪,然名不虚谓,真宰相也’”[3],后因“避武后母讳”,才改名“元忠”。魏元忠在武则天时,“为来俊臣所构。将就刑,神色不动”,后宣诏免死,“诸囚欢叫”,元忠“亦不改容”[4]。其为人深沉刚毅如此。朱敬则“倜傥重节义,早以辞学知名”,“重然诺,善与人交,每拯人急难,不求其报”;尤其难得的,是他“雅有知人之鉴,凡在品论者,后皆如其言”;武则天时居相辅之位,“每以用人为先”,“则天以为知人”[5]。吴兢与魏元忠、朱敬则为友,自然不能不受到他们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