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学术专著《为马克思辩护》的第一版,2002年1—10月,仅仅10个月,“第一版”就连续印刷三次;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为马克思辩护》的第二版,出乎我意料的是,“第二版”又连续印刷三次。就一本哲学专著而言,能够先后印刷6次,销售数量达2万余册,实属不易。读者的厚爱深深地感动了我。当2010年刚刚到来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为马克思辩护》的第三版,这使我不禁想起我的人大岁月。
1986年,汪永祥教授把我领进了我向往已久的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汪老师的学术引导力引导着我真正走进“哲学门”;1988年,我提前毕业留校任教,同时师从陈先达教授攻读博士学位,陈老师的思维穿透力引导着我走向哲学的深处;而我的挚友陈志良教授的“宏大叙事”能力又引导着我走上哲学研究的大舞台。我深深地感谢我的两位导师汪永祥教授、陈先达教授,感谢我的挚友陈志良教授。从他们身上,我不仅看到了哲学家的文采,而且看到了哲学家的风采;不仅学到了文品,而且学到了人品;不仅学会了做“文”,而且学会了做“人”。由此,我想起了《天真汉》中的天真汉对博学老人高尔同的礼赞:“要没有你,我在这里就陷入一片虚无。”
我是读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走进人大的,之后又成为人大出版社的作者和总编辑。正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我完成了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的自然转变,从成长走向成熟;也正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我完成了“身份”的急剧转变,被破格推荐免试攻读博士学位,被破格评为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大教会了我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工作乃至如何生活。所以,在我“知天命”,开始步入“夕阳无限好,已是近黄昏”的人生阶段时,人大出版社出版《为马克思辩护》的第三版,让我心存感激。中国人民大学,让我流连忘返、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