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二 后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理论逻辑

字体:16+-

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波兰尼的著作《个人知识:走向一种后批判哲学》中。在这部著作中,波兰尼用“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来指称斯大林逝世之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解放过程。所以,波兰尼提出的“后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后斯大林主义”。只不过在波兰尼的视野中,马克思主义与斯大林主义是同一个概念。

波兰尼之后,不同的学者赋予了“后马克思主义”不同的含义。杰姆逊断言:伯恩斯坦是“第一代后马克思主义者”,齐泽克认定,黑格尔是“第一个后马克思主义者”;图雷纳力图建构“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范式”,柯亨则力图为“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分层理论”奠定基础;贝尔自称“后马克思主义者”,但其主导思路又显然不同于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从出现之日起,就是一个使用得较为混乱的概念。

在我看来,后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流派,它没有思想领袖,没有统一主张,甚至没有同一脉络。因此,界定明确的后马克思主义并不存在。我宁愿把后马克思主义看作一场围绕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话题、某些观点而展开的争论。因此,在讨论后马克思主义时,应当分清其中的不同的理论逻辑。

从理论逻辑看,后马克思主义可分为三种不同的主导思路:曾经是马克思主义者或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后用后现代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主义解构马克思主义,同时又在一定意义上继承并重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从马克思的思想中寻求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并认为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