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家多用比较之法
中国古代史学历来重视历史的借鉴,而讲借鉴就往往离不开历史比较的方法。这在中国史学上起源很早。《尚书·无逸》强调统治者只有兢兢业业,“不敢荒宁”,才能“享国”长久。它记周公的讲话,考察了殷代诸王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又追述了周代先王在这方面做出的榜样,就包含着历史比较的思想。《左传》的“君子曰”常以古代经典的教导来衡量和评价当时人的行为,这也包含着历史比较的思想。如:“君子曰:《商书》所谓‘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者,其如蔡哀侯乎!”[96]“《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其祁奚之谓矣。”[97]“君子曰:惠王知志。《夏书》曰,‘官占唯能蔽志,昆命于元龟’,其是之谓乎!《志》曰,‘圣人不烦卜筮’,惠王其有焉。”[98]这在《左传》里有多处运用。司马迁撰《史记》,意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关于古今比较,盛衰比较,人物比较,尤其是关于秦、汉比较,楚、汉比较,有很丰富的思想,也采用了多种比较的方法[99]。《史记》以后,这方面的例子就更多了。可见,在中国史学上,历史比较的思想是有一个长时期的发展过程的。《帝王略论》的作者在这方面的自觉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比较的问题提得十分鲜明,一是集中于对历代君主的比较,从而给人以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这也是此书的特点所在。
唐初史学家考察历史,评论史事和人物,很善于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隋书》史论以秦、隋二代历史相比的论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的总论,是就一个皇朝内部的历史进行比较,《南史》、《北史》各朝本纪后论,一般也采用这种比较的方法。虞世南《帝王略论》的历史比较方法,可以视为这一时期历史比较方法运用上的代表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