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者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来看,已显示出作者在这方面的自觉意识。
作者的这种自觉意识最明显的表现,是他在《帝王略论》中所作的一系列从历史比较的角度的设问。如:
——伊尹相成汤于前,傅说佐武丁于后,二人功业,孰者为优?
——后汉衰乱,由于桓灵,二主凶德,谁则为甚?
——晋景、文兄弟递居宰相,二人功德,孰为先后?
——中宗(按:指晋元帝司马睿——引者)值天下崩离,创立江左。俱为中兴之主,比于前代,功德云何?
——中兴之政(按:指东晋——引者),咸归大臣,惟孝武为君,威福自己,外摧强寇,人安吏肃,比于明帝,功业何如?
——宋高祖诛灭桓玄,再兴晋室,方于前代,孰可比伦?
——(南朝刘宋)孝武、明帝二人,孰贤?
——人君修道,与匹庶殊乎?
——陈高祖起自草莱,兴创帝业,近代以来,可方何主?
——陈文、宣二帝,功德云何?
——魏之孝文,可方何主?
——(北齐)武成传位,可与魏献文俦否?
——(北齐后主)高纬昏乱,匹与周之天元(按:指北周宣帝——引者),孰者为愈?
——高氏负河海之利,周人固崤函之险,论其智略,孰者为优?
——隋文起自布衣,据有神器,西定庸蜀,南平江表,比于晋武,可为俦乎?
在《帝王略论》中,有这么多带有比较性质的设问,绝非偶然。这说明,作者在撰写此书时,是自觉地考虑到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的。否则,将无法解释作者的这种撰述形式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帝王略论》在历史比较方面的标准,因其所比多是历史人物,且又多是君主,间或也涉及个别执掌国是的大臣,因而多注意于他们的“功德”、“功业”、重大政治举措以及他们个人的“智略”和才能。前者着重于客观效果的评价,后者注意于个人修养的分析,而这二者又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从更深一层的意义来说,作者在历史比较的标准方面,还有两点是值得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