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

第三章 “正史”撰述的进一步发展

字体:16+-

第一节 史学发展的重大变局

一、关于私人撰写国史的禁令和隋朝修史的失误

在隋朝与唐朝初年的五六十年中,中国史学曾经出现一个重大的变局,即隋朝修史的失误和唐初史学的兴盛。它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这里,我们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有隋一代,在史学上没有产生辉煌的著作,未能造就出有较大影响的史家。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隋皇朝在历史上只存在三十多年就灭亡了,因而不可能在史学上有什么成就吗?不然。在历史上存在时间较短的皇朝,也并非都不能产生有影响的史家和史书。例如,西晋(265—316年)时陈寿撰《三国志》,为著名的“前四史”之一;魏收著《魏书》于北齐(550—577年);南朝宋、齐、梁、陈,“运祚”都不长,史学上也颇有成就[1],而以裴松之《〈三国志〉注》、范晔《后汉书》、臧荣绪《晋书》、沈约《宋书》价值尤高;五代时期,仅在历史上存在十一个年头的后晋(936—946年),也出现了《旧唐书》这样的鸿篇巨制,等等。可见,隋代史学上缺少重大成就,固然与其“短祚”有关,但其在修史上的一系列失误却是更重要的原因。揭示这些原因,对于说明隋代史学状况是必要的。

隋文帝初年,为加强对史学的控制,乃“制禁私撰国史”,违者,严惩不贷。如著作郎王劭因母忧去职,在家著《齐史》而被人告发,隋文帝“遣使收其书”[2]。因为王劭得到文帝好感,才幸免于罪。开皇十三年(593年),隋文帝曾明确下诏:“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3]。这表明,隋皇朝不仅要垄断修史,而且还要垄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于是,撰写史书和评论人物都成了“禁区”。私人撰史,已成畏途,史学发展不能不受到严重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