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阶段史学发展的特点是私人著史之风大盛。这种私人著史之风伴随着史学多途发展的趋势,客观上形成了一种相互推动的局面,促使史书数量剧增和史书种类增多。
先秦时期,私人著史的兴起,是对“学在官府”的一个重大突破,从而出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私人著史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人著史之风的盛行,是对官府修史的补充和超越。唐初学人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私人著史之风兴盛的原因,作了这样的概括:
自史官废绝久矣,汉氏颇循其旧,班、马因之。魏晋已来,其道逾替。南、董之位,以禄贵游,政、骏之司,罕因才授。故梁世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于是尸素之俦,盱衡延阁之上,立言之士,挥翰蓬茨之下。一代之记,至数十家,传说不同,闻见舛驳,理失中庸,辞乖体要。致令允恭之德,有阙于典坟,忠肃之才,不传于简策。斯所以为蔽也。[11]
从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这时期的私人著史之风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史官制度的松弛从而导致官府修史不力,所以出现了“立言之士,挥翰蓬茨之下”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唐初学人是站在史馆的立场上,即站在官府修史的立场来看待上述史学现象的,因此他们认为这造成了史学发展之“蔽”。这个结论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其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史学的多途发展,私人著史的兴盛已成必然之势。对此,唐初学人也是注意到的。他们在讨论各类史书的流变时,大多涉及私人著史的情况,如:
——关于“正史”,自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后,“一代之史,至数十家。唯《史记》、《汉书》,师法相传,并有解释。《三国志》及范晔《后汉书》,虽有音注,既近世之作,并读之可知。梁时,明《汉书》有刘显、韦棱,陈时有姚察,隋代有包恺、萧该,并为名家。”[12]这里说的“一代之史,至数十家”,既有官修,也有私著。至于“音注”之类,更是私家多于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