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史家的通史撰述中,杜佑《通典》是典制体通史,裴潾《通选》是文征体通史。《通典》是现存典制体史书中影响极大、价值很高的书,《通选》今已不存。
杜佑(735—812年)约二十岁开始做官,在地方和朝廷任过许多职务,以担任淮南节度使的时间最长,晚年出任宰相,历德、顺、宪三朝,在仕途上度过近六十个年头。《通典》一书,始撰于唐代宗大历之初(766年),成书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前后用了三十六年的时间。全书二百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门之下又分子目,子目之下列有细目;上限始于黄帝,下限止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及肃宗、代宗年间,有的史事截止于成书前数年,可谓体大思精、繁而有要。《通典》代表了唐代史学的最高成就。
关于《通典》一书的方法和旨趣,我已另作专文论述[34],此不赘述。这里,我想对有关《通典》一书之渊源的传统看法提出一点辩难,为的是要获得对于这部典制体通史的比较接近正确的认识。关于这书,《旧唐书·杜佑传》是这样说的:
(杜佑)性嗜学,该涉古今,以富国安人(民)之术为己任。初,开元末,刘秩采经史百家之言,取《周礼》六官所职,撰分门书三十五卷,号曰《政典》。大为时贤称赏,房琯以为才过刘更生。佑得其书,寻味厥旨,以为条目未尽,因而广之,加以《开元礼乐》,书成二百卷,号曰《通典》,贞元十七年,自淮南使人诣阙献之。
《新唐书·杜佑传》所记与此略同。这里的记载,有些地方是很值得怀疑的。
第一,刘秩《政典》果真有这么大的社会影响吗?《新唐书·刘子玄传》附《刘秩传》却有另外一种说法:“安禄山反,哥舒翰守潼关,杨国忠欲压其兵,(刘)秩上言:‘(哥舒)翰兵天下成败所系,不可忽。’房见其书,以比刘更生。”这里说的“房见其书,以比刘更生”,从刘秩与房琯的关系来看,从《汉书·刘向传》所记刘向(更生)行事来看,也证明后一种说法是符合事实的,而前一种说法是失实的[35]。可见,两《唐书·杜佑传》所记房琯赞扬《政典》的话原是张冠李戴;既如此,所谓《政典》“大为时贤称赏”云云,当然也就很值得怀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