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
在中国古代,地理书属于史书范围。《隋书·经籍志》史部有地理篇。其小序指出:
昔者先王之化民也,以五方土地,风气所生,刚柔轻重,饮食衣服,各有其性,不可迁变。是故疆理天下,物其土宜,知其利害,达其志而通其欲,齐其政而修其教。故曰广谷大川异制,人居其间异俗。《书》录禹别九州,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条其物产,辨其贡赋,斯之谓也。
这段话,是表明唐初史家关于地理与社会历史之关系的认识。从中可以看出,举凡人民生活、国家政治、风俗、物产、贡赋等,都与地理相关。从更深层次的认识来看,这是说明了社会与自然之关系的理性见解。
关于魏晋至隋代地理之书的撰述,《隋书·经籍志》史部地理篇小序作了这样的概括:
晋世,挚虞依《禹贡》、《周官》,作《畿服经》,其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今亡。而学者因其经历,并有记载,然不能成一家之体。齐时,陆澄聚一百六十家之说,依其前后远近,编而为部,谓之《地理书》。任防又增陆澄之书八十四家,谓之《地记》。陈时,顾野王抄撰众家之言,作《舆地志》。隋大业中,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故隋代有《诸郡物产土俗记》一百五十一卷,《区宇图志》一百二十九卷,《诸州图经集》一百卷。其余记注甚众。今任、陆二家所记之内而又别行者,各录在其书之上,自余次之于下,以备地理之记焉。
从这个概括中,可以看出晋、隋间人们对于地理书撰述的重视。然而其所著录诸书大多亡佚。其流传至今而又十分重要者有郦道元的《水经注》四十卷[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