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

第五章 谱牒之学的显要地位

字体:16+-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谱牒之学

一、门阀重谱牒之书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门阀地主居于政治统治核心地位的时期,其特点之一是重视谱牒之书。

《隋书·经籍志》史部专立“谱系篇”,正是这一时代特点在史学上的记录。“谱系篇”小序写道:

晋世,挚虞作《族姓昭穆记》十卷,齐、梁之间,其书转广。后魏迁洛,有八氏十姓,咸出帝族。又有三十六族,则诸国之从魏者;九十二姓,世为部落大人者,并为河南洛阳人。其中国士人,则第其门阀,有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县姓。及周太祖入关,诸姓子孙有功者,并令为其宗长,仍撰谱录,纪其所承。又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

这一段文字,简略地道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姓氏之学的兴盛。只是由于社会的动**不宁,许多谱牒之书已经遗失。尽管如此,《隋书·经籍志》史部谱牒篇所著录的谱牒之书仍有四十种,其中有撰人者约十种。其“谱系篇”小序指出:“周家小史定系世,辨昭穆,则亦史之职也。”同时还说明:历代“氏姓之书,其所由来远矣”。这是强调了史官在这方面的职责有久远的历史。其实,“氏姓之书”在形式上或许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它在不同历史时代的作用和社会意义并不完全相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谱牒之书,对于门阀士族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梁书·傅昭传》记:傅昭“博极古今,尤善人物,魏晋以来,官宦簿伐,姻通内外,举而论之,无所遗失”。《陈书·姚察传》也称:姚察“既博极坟素,尤善人物,至于姓氏所起,枝叶所分,官职姻娶,兴衰高下,举而论之,无所遗失”。这些记载,不仅说明傅、姚二人精于姓氏之学,而且也说明了姓氏之学的社会意义,即所谓“官宦簿伐,姻通内外”、“官职姻娶,兴衰高下”是其本质所在。这就是说,当时的姓氏之书、谱牒之学,一则与“官宦”有关,二则与“姻娶”联系。质言之,这既是门阀范围内的一种“秩序”,又是门阀区别于非门阀的一道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