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

二、贾氏谱学与王氏谱学

字体:16+-

魏晋南北朝时期,治谱牒之学者颇有其人,上文所举傅昭、姚察是为名家。此外如:徐勉“该综百氏,皆为避讳”[1]。刘杳“博综群书”,深于谱学之史。史载:“王僧孺被敕撰谱,访杳血脉所因。杳云:‘桓谭《新论》云:太史《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以此而推,当起周代。’僧孺叹曰:‘可谓得所未闻。’”[2]又有陆琼“详练谱牒,雅鉴人伦”[3],等等。北魏元晖业撰有《辩宗录》等书[4],说明北朝的谱牒之学也很受重视。北齐魏收撰《魏书》,多采用谱牒之书,据以入史,酿成了《魏书》的风波,经久而不能平息[5],是北朝重谱学而引发的一场闹剧。

从南朝谱学来看,贾氏谱学与王氏谱学最为知名,影响也更大。唐代谱学名家柳芳对此有所论述,他写道:

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已。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晋、宋因之,始尚姓已。然其别贵贱,分士庶,不可易也。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贾氏、王氏谱学出焉。由是有谱局,令史职皆具。[6]

这一段话,把士族、谱籍、世胄、世官、谱学、谱局等之间的关系揭示得十分清晰。正是由于谱学在政治、思想和世风上具有如此重要地位,故唐初史家撰《隋书·经籍志二》乃以“谱系篇”为史部十三类之一。如前所述,其小序反复申言:“晋世,挚虞作《族姓昭穆记》十卷,齐、梁之间,其书转广。”又说:“其中国士人,则第其门阀,有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县姓。”可见,谱学的发展在东晋、南朝实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萧子显《南齐书》记东晋、南朝贾弼之及其子、孙三世治谱学,以及萧齐王俭随之而起关注谱学事,他写道:“先是谱学未有名家,(贾)渊祖弼之广集百氏谱记,专心治业。晋太元中,朝廷给弼之令史书吏,撰定缮写,藏秘阁及左民曹。渊父及渊三世传学,凡十八州士族谱,合百帙七百余卷,该究精悉,当世莫比。(齐)永明中,卫军王俭抄次《百家谱》,与渊参怀撰定。”[7]《隋书·经籍志》史部“谱系篇”的著录,虽已见不到贾渊祖孙三代人致力于谱学的具体面貌,但萧齐王俭以下的谱学之书,仍可以反映出那时谱学发展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