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文已经分析过,“identity”(身份、认同)与“idem”、“identitas”有关,是按照后面两个词的先后顺序逐步演变过来的。“idem”具有“同前所引”的意义,“identitas”的字面意思是“同一性”。而“identity”的名词化是“identification”,“identification”本身就具有“同一性”或“同一化”的含义。弗洛伊德曾经使用“identification”一词来解释一个人对其他人的归属问题,解释身份认同。因此,我们可以说,身份认同这一概念本身就内含了“同一性”的意旨。
身份认同的同一性是指某一个体或群体身份的整一性、一致性、连续性、确定性、稳定性的状态,它表明一个个体或群体“是其所是”的意蕴,换言之,它表明一个个体或群体身份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动态一致性。简单地说,身份认同的同一性表明了对某一个体或群体而言,如何才能保证当今之“我”与以前之“我”的一致性问题。身份认同具有同一性的缘由,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是由于人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这种记忆能力是一种可以跨越时空的能力,也就是“一个人对时空中存在的自我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知觉以及别人认识到一个人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这一事实的知觉”[33]的那种能力。这种知觉能力有助于整合身份认同,从而使身份认同具有某种整体性。简言之,就是“我”与整体怎样整合的关系问题,即在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可能的认同中如何去接纳和选择新的有用的认同,如何用核心认同去接受和容纳边缘性的、非核心的认同,如何用已有的认同去接受和容纳新颖的认同,并用新颖的认同去改变、改造和革新既有的认同,等等。只有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或环节,身份认同才能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整体性。也就是说,身份认同才能达到同一性。身份认同的同一性使某一个体或群体即使在不同的条件下,也能保持同样的事实或状态,从而使“我”得以成为自身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即“是其所是”。身份认同的同一性既表现了自我身份的一致性,也表现了群体(共同体)身份的一致性。可以说,没有同一性,就谈不上真正的身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