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美学史 第5卷 十九世纪美学

第二十八章 恩格斯的美学思想

字体:16+-

恩格斯(Frederich Engels,1820-1895年)生于普鲁士王国巴门城的一个纺织厂主家庭。从小受宗教教育,但他从实际生活中看到当时宗教生活的黑暗面,对宗教信仰产生怀疑。在爱北裴特理科中学学习时对文学发生兴趣。中学毕业后父亲不允其入大学深造,被迫到大城市不来梅一家贸易公司当办事员。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发表了诗作《贝都英人》(1837年)、喜剧《刀枪不入的多格弗里特》(1839年)等。写于1839年7-8月间的《德意志的七月时光》歌颂了法国大革命,表达了反抗封建制度的民主主义情怀。1839-1841年曾与当地小资产阶级文学团体"青年德意志"派发生联系。在该派《德国电讯》上发表过诗歌、特写、评论多篇,但不久便超越了该派的思想,成为民主主义和无神论者。1841年春服兵役去柏林,常去柏林大学听课,后加入"青年黑格尔"派,成为该派杂志《雅典娜神殿》长期撰稿人,针对官方浪漫派哲学家谢林为黑格尔辩护的行径写过两本批判性小册子《谢林的启示》和《谢林——基督的哲学家》,还写过长文批评青年德意志派批评家荣克的《德国现代文学讲义》,表明与青年德意志派的最终决裂。在柏林后期,他开始受到费尔巴哈著作的影响,逐渐脱离黑格尔主义而转向唯物主义。1842年秋,服役期满先回巴黎,很快又被父亲派往英国曼彻斯特一家公司服务。在英国期间,他放弃了文学创作,主要投身于科学理论研究和革命活动。他经常深入工人住宅区进行调查研究,写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并开始在《莱茵报》发表文章,后又在马克思参编的《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表达了批判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观点。1844年8月底,路过巴黎时结识了马克思,两位巨人从此携手合作,开始了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他们1845-1846年合写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重要著作,1848年他投入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失败后他写了《德国农民战争》、《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等著作总结历史经验。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公认的导师和理论权威。他一方面加紧整理马克思的遗著,先后出版了《资本论》第二、第三两卷;另一方面针对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思想展开严肃批判,以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使之不受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