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汉斯力克(Eduard Hanslick,1825-1904年)是奥地利的音乐评论家、美学家。他曾系统地学过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并先后在布拉格和维也纳学过法律,1849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852年至维也纳教育部任佥事。1856年起在维也纳大学讲授音乐史和音乐美学,1870年升为教授。主要著作有:《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正论稿》(1854年)、《维也纳音乐会事业史》二卷(1869-1870年)、《近代歌剧》(共九部)(1875-1900年)等。他把赫尔巴特和齐美尔曼所开创的形式主义美学具体运用到音乐美学之中。在他的主要著作《论音乐的美》的第十版的序言中就基本上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主要观点。他说:"我完全同意,美的最后价值永远是以情感的直接验证为根据。但同样我也坚持这个观点,即我们不能从一般普通的感情的申诉中引出什么音乐的规律来。""我特别反对'表现'(darstellen)这概念,这不是什么无意义的文字上的争辩,因为音乐美学中最大的错误是从这个概念产生的。"[26]"音乐作品的美是一种为音乐所特有的美,即存在于乐音的组合中,与任何陌生的、音乐之外的思想范围(gedankenkreis)都没有什么关系。"[27]这就是说,他坚持反对音乐表现情感的情感美学或内容美学的观点,认为音乐的美就在音乐的形式本身。因此,他的音乐美学观点是一种音乐自律论,是一种音乐形式本体论。
汉斯力克建立他的音乐美学体系首先具有明确的方法论意识,即他继承了康德以来以科学的方法建立美学的要求。他说:"假如美学不致全部成为幻觉的话,那么至少必须采用接近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至少要试图接触事物本身,在千变万化的印象后面,探求事物不变的客观真实。"[28]这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冲击着整个人类知识结构的必然结果,即由形而上思辨的方法到形而下实证的方法的转化,引起了美学内部的方法论转向,从而产生了形式主义美学和心理学美学这样两大看似相对立实则相补充的科学主义美学潮流,一从客体方面,一从主体方面,对于德国古典美学达到了高峰的传统形而上思辨倾向,进行了批判和修正。因此,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形式主义美学应该是一种学术的进步,是人类知识结构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