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美学史 第5卷 十九世纪美学

第三章 心理学美学

字体:16+-

心理学美学在古希腊已露端倪。古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认为,人只有处在旁观者的地位,具有"旁观"的心理状态,才能获得审美愉悦。德谟克里特认为,诗人是靠灵感和天才写作的。柏拉图则主张,只有在一种"迷狂"的心理状态中,人们才能超脱尘世的种种欲念,通过对于美的理念的回忆,得到美的享受。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从心理学角度论述过许多美学问题,比如,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悲剧和音乐具有净化作用。在西方近代美学中,洛克、夏夫兹博理、哈奇生、休谟等许多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也都已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学问题。他们对于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机制、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感受的具体特点和趣味、情感、联想等问题在审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探讨,为现代心理学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此后,康德、叔本华等人也都对审美心理学问题作过引人注目的研究。然而,心理学美学形成一股蔚为大观的强大的美学潮流,则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

19世纪以来,西方心理学研究不断取得重大成果,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脱离哲学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对西方的各个思想领域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样,它也为现代心理学美学奠定了基础。而其中最先发展起来的就是德国的心理学美学。

德国心理学美学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反对形而上的哲学思辨的美学思潮中,凭借着心理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的移植和借用逐步形成的。它几乎与德国的形式主义美学同步地采用了"自下而上"的实证的科学方法。形式主义美学家赫尔巴特、齐美尔曼、汉斯力克都曾经对形式与心理活动的关系、形式引起审美快感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等问题进行过分析和论述。因此,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运用自然科学的手段,通过精确的量度、统计和实验,对美学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回答。不过,心理学美学更加重视心理学实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