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美学的创立者是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美学家古斯塔夫·特奥多尔·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年)。他于1822年毕业于莱比锡大学,曾获生物科学学士学位,后来转向数学和物理学。1834年任莱比锡大学物理学教授。后因研究视觉后像长久凝视太阳而眼睛部分失明和畏光(1839-1840年),辞去教职。1844年,他从大学领取微薄年金,悉心研究心理物理学和实验美学。主要著作有:《电路质量的测定》(1831年)、《阿维斯陀注释:论天堂和死后之事》(1851年)、《心理物理学原理》(1860年),《美学入门》(1876年)等。在哲学思想上他把世界看作是高度有灵魂的东西,甚至连植物和星辰都有灵魂,宇宙的灵魂就是上帝。上帝是像人一样的实体,而自然法则则是显示上帝至善的方式。他认为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没有物理世界也就没有精神现象,而神的意识能调和精神和肉体两个不同的实体。他发展了心理物理学方法,使经验过的感觉可以联系着刺激的物理量来测定。他是对实验心理学的发生和发展起过显著作用的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还把实验心理学的方法运用于美学,成为实验美学的真正创始人。
费希纳开创实验美学的著作主要是《美学入门》以及一篇演说《实验美学》。在《美学入门》中,他明确地提出了所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美学。他说:"人类的认识怎样力求使自己得以奠立和发展,在美学这门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或者据另外的看法关于美的学说中,也清楚地显露出两种方式。"按照一个简短的说法,自上而下地研究美学,就是从最一般的观念和概念出发下降到个别;从下而上地研究美学,就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在前者,审美经验领域只被纳入或从属于一种由最高观点构造出来的观念的框架,在后者,则根据审美的事实和规则自下开始去建造整个美学。在前者,首要而又最高的职责涉及美、艺术、风格的观念和概念,以及它们在一般概念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它们同真和善的关系,而且总喜欢攀登上绝对、神、神的观念和创造活动,然后再从这个一般性的规则的高处下降到个别的美、一时一地的美这种世俗经验的领域,并以一般为标准去衡量一切个别。在后者,则从引起快和不快的经验出发,进而支撑那些应当在美学中占有位置的一切概念和规则,并在考虑到快乐的一般规则必须始终从属于"应该"的一般规则的条件下去寻找它们,逐渐使之一般化和进而达到一个尽可能是最一般的概念和规则的体系。他的这种区分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哲学的和经验的研究方式"。这两者各有它们的特殊的优点、困难和危险。"一般可以说,较高的要求从一开始就是向自上的美学提出的,而自下的美学则很容易满足于向它提出的较低的要求。"他充分认识到哲学美学的缺点,"我们所有哲学美学的体系都好像是泥足巨人",因而他"甚至把自下的美学视为提出自上美学最重要的先决条件"。[1]在他看来,"普通美学最重要的任务一般应当是:明确提出审美事实和审美关系所从属的概念;确定它们所服从的规则,其中包括艺术学说这项最重要的应用。可是自上而下的美学的诸研究方式主要只把第一项任务置于眼前,因此它只试图用来自概念或观念的对审美事实的说明,去代替而不是去补充来自规则的对审美事实的说明。"[2]他认为"当有关的美学说明还没有成为通过规则作出的说明时,它就是一直是一个空架子"。[3]他把康德、谢林、黑格尔及与他们有依赖关系的美学称为"自上而下"的美学,而把洛采、齐美尔曼、蔡辛等具有形式主义倾向和他自己的实验心理学倾向的美学当作"自下而上"的美学。可见,他的这一"自上的"和"自下的"研究方法的区分,是针对着德国古典美学所发生的美学研究的方法受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变化而言的。这是西方美学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转变,它也直接导致了西方现代美学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潮流的对峙,也随之产生了许多新兴的美学流派,如心理学美学的诸多流派,形式美学的诸多流派,符号学美学等流派。似乎可以说,费希纳预言并实现了西方美学的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