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美学史 第5卷 十九世纪美学

第一节 波杰勃尼亚的美学思想

字体:16+-

亚历山大·阿法那西耶维奇·波杰勃尼亚(Александр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Потебня,1835-1891年),是俄国著名语言学家、哈尔科夫大学教授,是俄国最早从语言学角度探究诗歌语言问题的语言学家。在自己的早期著作《思想和语言》(1862年)中,他就从语义学和系统类型学的方法出发分析艺术作品的结构,他不把艺术看作某种僵死的东西,而是看作在知觉中不断变化的现象,力图不断地扩大这些方法的使用范围。他的有关美学的主要著作有《美学与诗学》、《文学理论讲义》。

他根据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的思想提出了词语的形象概念是"词的内部形式"。他认为,词语含有感性形象与抽象意义的矛盾。他将语言与艺术进行类比,认为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艺术作品中"有与词中一样的那些要素:与感性形象或从感性形象发展而来的概念相符合的内容(或观念);内部形式,即指出这个内容并与表象(表象也只有作为对感性知觉的某种总和或概念的象征、暗示才有意义)符合的形象;把艺术形象客观化的外部形式"[4]。而且,他认为,艺术作品的这种三分结构绝不是诗歌作品的特点。他在造型艺术中也发现了同样的"要素"[5]。他力图在"内部形式"概念的基础上创立适合一切艺术种类的普遍的艺术形象理论。

他把艺术作品的内容理解为"观念",它是艺术家或者观众(他们是被艺术家创造的形象唤来欣赏艺术家作品的)的一系列思想。而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结构方面,"内部形式"(波杰勃尼亚在《思想和语言》中把它理解为"形象"、"内容的表象")这个概念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艺术作品中与在科学著作中不同,艺术家的思想、"观念"不是直接通过外部形式体现的,而是固着在"形象"即作品的内部形式之中的。他认为,体现着艺术作品内容的"形象"是作品的灵魂和作品的艺术寓意的基础。因此,"内部形式"是形象的体现者,是含有作为形象艺术表现力之主要属性的讽喻和隐喻的"第三比喻"。而词和艺术作品的相近或类似之处就在这"内部形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