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美学史 第5卷 十九世纪美学

第三编 法国美学

字体:16+-

引言

19世纪的法国美学是一般美学史著作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篇章,这一点,鲍桑葵的《美学史》就很典型。推究起来,纯粹形态,即哲学形态的美学声势不大,恐怕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是自下而上的实证美学替代自上而下的理论美学,已经是整个19世纪美学的主要特征,不独仅见于法国。并且这一时期库申美学中的理性主义色彩,多少也还是见出了德国古典美学的遗风。所以或者不如说,只怕是19世纪法国一般称之为艺术理论和文学理论的这一类思潮,是太为发达了,太为发达而掩盖了理论美学的影响。在19世纪风靡欧洲的文艺思潮中,至少有实证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数种是源出于法国。克罗齐《美学史》称19世纪初叶法国仍是孔狄亚克感觉论的俘虏,根本无力阐明艺术的精神活动,仅就19世纪初叶法国浪漫主义的崛起而言,这肯定也不是事实。本编因此主要在这一时期最能代表法国艺术精神的上述文艺思潮中梳理美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踪迹,这当中许多见解,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受惠不浅的。

值得一提的是,汉语中的"美学"这个名称,也是间接来自19世纪法国美学。1883年和1884年,曾经在巴黎留过学的日本哲学家中江兆民,把法国作家维龙(1825-1889年)1878年出版的《美学》(LEsthétique)一书译成日文,分成两卷出版,取名为《维氏美学》。这是汉字文化圈中"美学"这个语词首次登台亮相,也是日本第一次系统译介西方的美学著作。维龙的《美学》并没有提供系统的理论构架,叙述和布局都具有随意性,相对来说比较适合东方的审美趣味。如维龙认为艺术表现的不仅仅是美和快感,而是人类的全部情感。艺术当然表现美,但是除了美之外,艺术作为情感的语言,还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美的表达。这样来看维龙的美学,可以说是一种充分强调审美情感的美学。这也许是中江兆民独垂青于这部著作,予以整体译介的原因。从内容上看,《维氏美学》第一部分介绍美学的一些基本范畴,第二部分则大量举譬法国的例子,讨论艺术。全书最后且有柏拉图美学思想的一个评述。或许因为《维氏美学》的艺术实例,是时在东方世界尚少为人知,该书对日本和中国的美学思想,后来影响都不大。但是,"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可以说在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美学》第一卷233年之后,终于有了它汉字形态的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