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浪漫主义的兴起,是以1800年史达尔夫人出版的《论文学》一书为标志的。从时间上看,它与华兹华斯号称英国浪漫主义宣言的《〈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正在同一年。与德国则没法相比。浪漫主义的灵感和想象,追根溯源,公认是来自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康德将审美趣味界定为非功利的快感,不涉概念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无目的又有目的,最终是以美与艺术统一起一般与个别、理性与想象这些互为对立的两元,足以叫嗣后在欧洲范围内兴起的浪漫主义美学受用不尽。一个显见的例子便是英国的柯勒律治。柯勒律治专门到德国攻研过哲学,回英国后便对康德的超验唯心主义矢志不渝。
但是法国的情况有所不同。法国大革命足以让德国思想中的一切反叛努力相形失色。法国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这些理念,明显影响了欧洲不止是一代人的文学、艺术和美学,却又偏偏晚了一个节拍,才比较集中地见诸本土的浪漫主义美学。这还不全是高尔基所谓的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的问题。欧洲浪漫主义开始勃兴的19世纪20年代,在法国正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但是一方面启蒙主义思潮涤**了第一第二等级的意识形态,革命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尤其是沧海桑田,变化叫人难以置信,以使悲观颓唐,感慨命运多蹇无常的风习弥散在上层阶级;另一方面,第三等级对一个既成现实的资产阶级社会体制,同样感到失望,因为它同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唯一标尺,描绘出的那个美好的理想社会图景,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大家都感到有话要说,都想避开现实,在另一个天地里来抒发寄托情感,这就有了浪漫主义兴起的社会基础。
不仅如此,法国浪漫主义的前面,还矗立着一个古典主义。法国是古典主义的本土,17世纪在路易十四统治下,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在欧洲独领**。虽然,18世纪启蒙运动背靠现实,树立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尺度,但是古典主义余风尤在。不说启蒙思想家们奉为圭臬的"理性"系与古典主义一脉而下,那时号称欧洲思想家泰斗的伏尔泰,对古典主义悲剧还乐此不疲,只恨自己没有高乃依和拉辛的天赋。甚至拿破仑也鼓励以节制、义务、王权至上的古典主义文艺。古典主义追根溯源有博大精深的古罗马和古希腊文化。像欧洲其他国家一样,把目光紧盯住中世纪民族文化雏形的法国浪漫主义,有勇气和实力同古典主义较量并且取胜吗?这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