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美学史 第5卷 十九世纪美学

第二节 夏多布里昂之开浪漫主义风习

字体:16+-

夏多布里昂(Francois-René Chateaubriand,1768-1848年)出身于布列塔尼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同出身新教家庭的史达尔夫人不同,他自称因母亲临终恳求他信奉天主教,尔后亦近狂热。他少年时即学会了希伯来文。大革命前他踏入军界,革命后一度出走北美,并且参加过贵族武装叛乱。1800年他返回法国,结识拿破仑,鼓吹基督教而深得赏识。波旁王朝复辟后,与拿破仑貌合神离的夏多布里昂先后出任内政大臣和外交大臣,七月王朝时期,他依然矢志不渝于波旁王室,晚年缠绵病榻,著作有《革命论》(1797年)、《基督教真谛》(1802年)等政论、散文、小说多种,以及死后出版的自传《墓外回忆录》。

夏多布里昂对法国浪漫主义的影响远较史达尔夫人为大,被公认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创导人。后来收入《基督教真谛》的两部短篇小说《阿达拉》和《勒内》,以北美的印第安部落和原始森林为背景,致力于叙写人物内心的灵魂冲突,其华美的形式,极有诗意的语言,一时使万千读者如醉如痴,首开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范例。这个范例或许是令人担忧的,因为它们迎合的正是世纪末弥散法国、欧洲的幻灭忧郁情绪。对浪漫主义素无太多好感,对夏多布里昂的政治立场尤其不满的马克思,对法国这位浪漫主义第一人的斥责,是众所周知的:"这个写起东西来通篇漂亮话的家伙,用最反常的方式把18世纪贵族阶级的怀疑主义和伏尔泰主义同19世纪贵族阶级的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5]又说:"这个作家我一向是讨厌的。如果说这个人在法国这样有名,那只是因为他在各方面都是法国式虚荣的最典型的化身,这种虚荣不是穿着18世纪轻佻的服装,而是换上了浪漫的外衣,用新创的辞藻来加以炫耀;虚伪的深奥,拜占庭式的夸张,感情的卖弄,色彩的变幻,文字的雕琢,矫揉造作,妄自尊大,总之,无论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谎言的大杂烩。"[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