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康德主义是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后在德国产生的一个有广泛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初在欧洲各国,特别是德、奥、俄等国流传。它在理论上的主要特色是以恢复康德哲学为己任,其宗旨是重新建立严密的哲学,回到康德哲学的批判主义精神,发展康德哲学。德国的新康德主义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崭露头角。哲学史家费舍尔(1824-1907年)的《康德的生平与他的理论基础》(1860年)、自然科学家赫尔姆霍茨(1821-1894年)的《论人的视力》(1855年)、哲学家策勒(1814-1906年)的《论认识论的意义和任务》(1862年)是新康德主义的理论先声。然而,真正标志新康德主义正式诞生的是朗格的《唯物主义史》(1866年)和李普曼(1840-1912年)的《康德与模仿者》(1865年)的出版。李普曼在自己的这本书中每一章的最后都提出"回到康德那里去"。这个口号正好代表了整个新康德主义的根本纲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新康德主义形成了许多支派,其中最主要的是以马堡大学为中心的马堡学派和以弗赖堡大学为中心的弗赖堡学派(弗赖堡学派又称为西南学派或巴登学派,因弗赖堡位于德国西南部的巴登。由于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后来转移到了海德堡大学,有时也称为海德堡学派)。
新康德主义,在哲学上由初期的心理主义倾向彻底向逻辑主义方向转变的同时,由知识的批判转向文化的批判;在美学上,则提出以康德的先验方法为基础的批判主义美学,反对此前的以黑格尔主义为代表的形而上学美学和以各种心理学美学为主的经验科学美学,批判地考察美的概念,企图弄清美的价值原理及其规律性。
马堡学派的美学代表也就是该派的创始人柯亨,而弗赖堡学派的美学代表人物主要是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