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德国古典美学有比较紧密的联系的还有哈特曼和洛采的美学。鲍桑葵认为:"哈特曼把叔本华的结论和黑格尔的丰富的见解结合了起来。"[61]这就是指哈特曼的无意识的美学。
爱德华·哈特曼(Eduard Hartmann,1842-1906年)被视为拟定了一种形而上学体系的一代德国人中间的最后一位。[62]他曾受过军事教育,1865年因膝部受伤而开始研究哲学。他的主要著作有:《无意识的哲学》(1870年)、《道德意识的现象学》(1879年)、《宗教哲学》(1881年)、《美学》(1886年)(其第一部分是《康德以来的德国美学史》,1866年;其第二部分是《美的哲学》,1877年)。
哈特曼认为,黑格尔的泛理性论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都不够全面,主张宇宙的本体是无意识,而理性和意志都是无意识的表现形式。基于这种根本思想,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探讨一切存在中的"无意识"现象,构成他的从自然哲学到形而上学的"无意识现象学"的整体。他还把美学问题纳入在无意识哲学之中,阐述了人的意识精神活动——审美判断和艺术创作都产生于某种无意识的过程。因为在他看来,"无意识"不论在什么样的意识的行为中都是不断地作为其根基发生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称他的美学为"无意识的美学"。就在《美的哲学》中,他宣称,"世界本原"(他把它称为"无意识")既包含绝对理念,也包含盲目的意志,它们是世界本原的两种属性。[63]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坚持,"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理念的显现"。[64]
哈特曼正是这样以"无意识"把黑格尔的理念与叔本华的意志结合起来,使其成为美的本原和根基。在他看来,在美中,逻辑性是内在的,无意识是微观世界的理念:通过无意识,知性的直觉才能在它里边起作用,[65]通过美的植根于无意识,才存在着奥妙。[66]他追随叔本华之后,尤其是坚持特兰多尔夫的见解,指责黑格尔持有冷冰冰的理智主义。他想用特兰多尔夫的见解来补充黑格尔的见解。特兰多尔夫认为美就是"对自身有所领悟的爱"[67]——爱的意义被扩大为要求结合的一般意义。因此,哈特曼就根据特兰多尔夫的见解提出一个定义说:"美就是对自己在理念中的基础和目的有所领悟的爱的生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