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与德国古典美学的余波影响有较密切关系的美学家是洛采。他被认为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晚期的伟大代表者",[76]"在德国哲学的继承者中最重要的人物",[77]文德尔班还认为他是"价值论"哲学的最早提倡者:"由于洛采果断地提高价值观的地位,甚至将它置于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以及伦理学)之顶端,激起了许多对于'价值论'(哲学中一门新基础科学)的种种倡议。"[78]因此,我们在这里把洛采的美学称为"价值论美学",以突出他把美与价值联系起来的美学史地位。
鲁道夫·赫尔曼·洛采(Rudorf Hermann Lotze,1817-1881年)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美学家。父亲是一位医生。1834年入莱比锡大学,1838年获得哲学、医学两个博士学位。1839年起在莱比锡大学讲授医学和哲学。1844-1880年任哥廷根大学教授,1881年任柏林大学教授,同年7月去世。他的主要著作有:《形而上学》(1841年)、《逻辑学》(1843年)、三卷本《小宇宙》(1856年,1858年,1864年)、三卷本《哲学体系》——其中第一卷《逻辑学》(1874年),第二卷《形而上学》(1879年),第三卷未完成,拟论述实用哲学、艺术和宗教。美学专著有:《美的概念》(1845年)、《论艺术的条件》(1847年)、《德国美学史》(1868年)、《美学原理》(1884年)等。
洛采的哲学体系,把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与斯宾诺莎的泛神论结合起来,试图调和一元论和多元论、机械论和目的论、实在论和唯心论、泛神论和有神论;他把自己这个哲学体系称为目的论的唯心论。他的目的是要公正地对待伦理-宗教的唯心论的论点(费希特)以及对自然现象严谨的科学解释。他从德国唯心主义的基本思想出发,认为构成整个现实世界精神本质的生动的和造形的活动以善为其目的,而自然的机械作用是这种活动实现其目的的有规律的形式。无疑,自然只具有机械的因果关系的原则,并无其他原则,这一原则也被应用于有机体;但是形而上学的本原同逻辑学的本原一样,只存在于伦理学中,也就是善在其中实现的价值领域。因此,他力图把科学与宗教、艺术、文学调和起来,并且把美学也置于价值领域,反对康德及赫尔巴特、齐美尔曼等人的形式主义美学,强调美的理念内容、目的和绝对价值。他说:"审美事实不是直觉,也不是概念,而是在最终目的的形式中提供出的一个对象的本质的理念。艺术作为美应把价值世界包裹在形式世界里。"[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