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美学史 第6卷 二十世纪美学 上

第六节 马尔库塞解放的想象与新感性美学

字体:16+-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年)西方马克思主义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批评家,法兰克福学派核心成员之一。马尔库塞出生于德国柏林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早年在柏林和弗莱堡研习哲学,曾受业于著名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1933年加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之后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核心成员之一。希特勒执政后亡命到日内瓦,次年随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流亡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务于美国政府,战后未与阿多诺、霍克海姆返回德国重建社会研究所,而是留在美国。1951年离开政府机构后,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勃兰代斯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一直到70年代退休。1979年7月29日在应邀访问西德的途中逝世。

马尔库塞并非埋头于书斋的学者,而是始终关注现实,积极介入社会。1917年曾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中的左翼组织,在卢森堡遇害后因不满该党的背叛而退党,60、70年代对学生运动和新左派运动倾注极大热情,被视为“青年造反之父”、“发达工业社会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甚至与马克思、毛泽东相提并论称为“三M”(英语中三人皆以字母M开头)。马尔库塞一生历经德国纳粹法西斯主义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切身见证了美国这个典型的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这一切构成哲学、美学、文化研究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紧密结合的深厚现实基础,正是此意义上,马尔库塞被视为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员当中“唯一没有放弃自己早年革命观点的创始成员”[1],其美学被视为一种广义的政治学。

马尔库塞著述丰富,代表性的有:《历史唯物论的现象学导引》(1928年)、《黑格尔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1932年)、《文化的肯定性质》(1937年)、《理性与革命》(1940年)、《爱欲与文明》(1955年)、《单向度的人》(1964年)、《论解放》(1969年)、《反革命与造反》(1971年)、《审美之维》(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