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美学史 第6卷 二十世纪美学 上

第九节 列斐伏尔走向“总体的人”的新浪漫主义美学

字体:16+-

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4年),原法国共产党重要理论家,法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1901年生于法国加斯科尼的海格特默,青年时代就读于艾克思大学与索邦学院哲学系。1928年加入法国共产党,并参与编辑、出版法国理论刊物《马克思主义杂志》,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全文发表,次年,他即与罗伯特·古德曼一起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他参加法共内的反对派“左派俱乐部”活动,1958年6月被开除出党,但他仍然未放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1939年)、《日常生活批判》(1946年初版,1957年重版)、《狄德罗论》(1949年)、《美学概论》(1953年)、《缪塞论》(1953年)、《向着革命浪漫主义前进》(1957年)、《马克思主义的当前问题》(1958年)、《元哲学》(1965年)、《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1968年)等。这些著作中,大都涉及美学与文艺问题。

一 走向“总体的人”的人本主义哲学

列斐伏尔前期哲学的代表作是《辩证唯物主义》一书。此书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就已完成。但在他研读、翻译了马克思早年的“巴黎手稿”以后,受到极大启发,用了两年时间重新改写该书。可以说,出版于1939年的《辩证唯物主义》是西方自觉运用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思想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最初尝试,也是西方试图用人本主义原理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努力之一,因而,被公认为是列斐伏尔“所有著作中最重要、最出色的一部”。米切尔·柯亨(Mitchell Cohen)说该书“作者强调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思想和马克思早期著作”,因而“是法共马克思主义的里程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