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美学史 第6卷 二十世纪美学 上

第三节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

字体:16+-

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年)是美国心理学家,主要研究比较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他的父母是犹太人,早年移居美国。大学时代,他学习过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听过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霍妮、哥尔德斯坦等人的课。曾任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系主任,1967—1970年间,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斯洛的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1954年)、《存在心理学探索》(1968年)、《人性能达的境界》(1971年)等。他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美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西方被称为既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又不同于精神分析学的当代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这一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好的,破坏性是派生的,人是能动的、具有创造能力的。实际上,这一理论是一个综合的心理学体系,融合了近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倾向、格式塔心理学和当代心理学中的机体论和整体论。马斯洛反对在心理学中照搬19世纪科学研究中的机械论方法,要求改善科学方法以解决复杂的心理学问题,尤其是真、善、美及其价值论问题,在当代心理学领域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斯洛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他有关美学的一系列论点是在阐述他的心理学理论时提出的,因此,我们应当把他的美学理论作为其心理学体系的一部分来看待。

一 美学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精神分析学派与行为主义学派在西方心理学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形势下崛起的,它既向这两种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又融合了其中的某些成分。弗洛伊德心理学主要以精神病患者和心理变态者为素材,马斯洛认为,这样的研究只能使他对人类的信心越来越小,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而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只看作是文化的产物,是环境决定着人的行为,他以“S(刺激)→R(反应)”公式解释人的行为,甚至仅仅机械地在化学和物理学的层次上解释心理活动。马斯洛坚决反对这种机械、狭隘的心理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