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美学史 第6卷 二十世纪美学 上

第九章 语义学美学

字体:16+-

第一节 语义学美学形成的学术背景

语义学美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瑞恰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80年)、奥格登(Charles Kay Ogden,1889—1957年)和伍德(James Edward Hawthorn Wood,1899—?),其中对当代西方美学和文学批评发生较大影响的是瑞恰兹。

语义学美学是在20世纪新实证主义原则基础上产生的美学流派。在西方哲学史上,新实证主义通常是指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而逻辑实证主义更准确地讲是科学经验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这一流派的哲学家的一个共同目标是反对“形而上学”,他们认为,只用纯粹的思考而没有经验的检验,要说明现实世界的性质及其法则是不可能的,而形而上学的陈述与命题都不具有客观可检验性,因而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说,形而上学的命题既不能被经验证实,也不能被逻辑证明,因而是“伪命题”,必须从科学中排除出去。

显然,意义问题是逻辑经验主义关注的核心问题。那么逻辑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是什么呢?对此德国当代哲学家施太格缪勒曾作了如下的概括:“为了能把一个综合陈述看作是经验上有意义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是:这个陈述属于经验主义语言,因此也就是属于那种按照精确的句法规则建立起来的、其全部陈述都是可以被验证的语言。”[1]这个意义标准实际上就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实证原则,即只有那些能够用逻辑分析和经验证实的方法确定其真假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命题,否则就是无意义的命题。

逻辑经验主义的对意义问题的探讨必然导致对语言的研究。逻辑经验主义认为哲学问题归根结底是语言问题,哲学上的许多问题是由于误解语言而产生的,通过对语言作科学的逻辑分析就可以消除这些误解。因此对语言表达及其意义进行逻辑分析,并以此克服形而上学成为逻辑经验主义的一个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