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美学史 第6卷 二十世纪美学 上

第二节 考夫卡的“完形”理论

字体:16+-

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年)是德国心理学家。他出生于柏林,曾就学于柏林大学。他和维台默、柯勒都曾受业于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司图姆夫(Carl Stumpf,1848—1936)。1909年,他以《节奏理论的实验研究》一文获得博士学位。1911—1924年,曾在德国基赞大学工作,1924年移居美国,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和斯密斯学院任访问教授。著有《心理发展原理》(1921年)、《知觉:格式塔学说引论》(1922年)、《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935年)等书。在美学方面,他的主要著作是《艺术心理学问题》(1940年)。

考夫卡把艺术作品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一个格式塔(“完形”),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相互依存,处在一个有机结构的统一体中。他认为:“艺术品是作为一种结构感染人们的。这意味着它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的集合,而是各部分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1]他要求艺术作品成为一种“优格式塔”。“一种优格式塔应具有这样的特点:它不仅使自己的各部分组成一种层序统一,而且使这统一有自己独特性质。对一个优格式塔作任何改动势必改变它的性质,而如果这种变动属于次要的方面,这格式塔势必退化。”也就是说,艺术作品作为一种“优格式塔”,对于它的局部的任何改变都将影响它作为整体的性质。这里,考夫卡对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并不是一概而论的,他把它们明确区分为主要的部分和次要的部分。如果对主要部分作了改变,那么整体的性质都将被改变;而对次要部分的改变则会引起该格式塔的退化。可见,在考夫卡看来,作为一个优格式塔的艺术作品应当是尽善尽美的。事实上,考夫卡本人也是这样要求优秀艺术作品的,他指出:“如果对一支乐曲的任何音符的变动都有损于它的美,那么这曲子就是完美无瑕的。在一幅名画上改动任何线条、形状、颜色的任何一点,势必降低整个画的质量。”[2]显而易见,考夫卡的这些看法是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有机整体性的观点在美学上的具体运用。把艺术作品看成是一个由各个部分有机统一而成的整体,这并不是考夫卡的独创。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已明确指出,诗“所模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3]考夫卡把对艺术作品的有机整体性的要求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更为细致地分析了构成艺术作品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整体中所具有的不同地位和所起的不同作用,从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