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美学史 第6卷 二十世纪美学 上

第三节 阿恩海姆的艺术美学

字体:16+-

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2007年)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柯勒的追随者。曾就学于柏林大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40年因不满希特勒的统治而移居美国,1946年加入美国籍。1956—1960年间曾任美国美学学会主席。阿恩海姆毕生从事教育和艺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30年代,他主要致力于电影理论的研究,为无声电影辩护,反对有声电影和电影技术方面的进步。这方面的理论成果集中反映在《电影》(1933年)一书中。移居美国后,起先,他从事通过笔迹辨认个性的心理实验研究,1949年起致力于研究艺术心理学,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深入分析视知觉与艺术和审美现实的关系,晚年则侧重于研究视知觉的理性本质及其对艺术的意义问题。著有《格式塔心理学对表现性的解释》(1949年)、《表现性的优先地位》(1949年)、《艺术与视知觉》(1954年)、《走向艺术心理学》(1966年)、《视觉思维》(1971年)等。其中,《艺术与视知觉》一书是公认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作。

一 知觉和张力

阿恩海姆把自己的美学理论建立在现代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之上。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它是费希纳实验美学的继续。他的美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全面地采用实验方法。《艺术与视知觉》一书的第一句话便指出:“看起来,艺术似乎正面临着被大肆泛滥的空头理论扼杀的危险”,人们“总是喜欢用思考和推理的方式去谈论艺术”。阿恩海姆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要克服这种“危险”,反对“玩弄字眼和干瘪的美学概念”,采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研究美学问题。

阿恩海姆采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集中研究了视知觉问题,他认为知觉,尤其是视知觉,对于艺术具有根本的意义。在《视觉思维》一书中,他声称:“我以往进行的研究告诉我,艺术活动是理性活动的一种形式,其中知觉与思维错综交结,结为一体。”[1]在他看来,知觉,尤其是视知觉构成了艺术活动的基础。英国美学家哈罗德·奥斯本在评论该书时正确地指出:“事实上,他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主张视觉思维是中心的,艺术是视觉思维在其最高程度上的充分显现。”[2]阿恩海姆所说的知觉具有独特的含义,首先他认为,知觉具有理性本质。在传统观念中,知觉属于感性活动,思维则是理性活动。阿恩海姆断然反对这样一种观点。他说,在现行教育体制中,艺术被毫无道理地忽视了。“艺术之所以受到忽视,是因为它的基础被认为是知觉;知觉之所以受到鄙薄,则是因为它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与思维是两回事。”[3]阿恩海姆指出,知觉也具有理解能力,“我认为,被称为‘思维’的认识活动并不是那些比知觉更高级的其他心理能力的特权,而是知觉本身的基本构成部分”。知觉也能“积极的探索、选择,对本质的把握、简化、抽象、分析、综合、补足、纠正、比较,解决问题,还有结合、分离,在某种背景或上下文关系之中作出识别等”。[4]因此,他把视知觉称为“视觉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