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美学史 第7卷 二十世纪美学 下

第四节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字体:16+-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年),当代法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符号学家和美学家。出生在阿尔及利亚近郊的一个犹太裔家庭,据说孩提时代最早的回忆,便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孤独感。十九岁获学士学位后,旋即赴法国,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60年,任教于巴黎大学。1965年,回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哲学史。70年代起,定期赴美讲学,影响日益扩大。他既是解构主义思潮的创始人,也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且健在的思想家之一。德里达的著述主要有:《人类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1966年)、《论文字学》(1967年)、《言语和现象:胡塞尔现象学的符号问题概论》(1967年)、《文字与差异》(1967年)、《论播撒》(1972年)、《白色神话学:哲学文本中的隐喻》(1974年)、《真理的提供者》(1975年)、《从狭义到广义的节省理论:完全的黑格尔主义》(1976年)、《有限的内涵:ABC》(1977年)、《署名活动的语境》(1977年)、《马刺(英)/马刺(法)》(1978年)、《继续生存》(1979年)、《联系的补充:语言学前的哲学》(1979年)、《类型的法则》(1980年)等。

1966年,德里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召开的“批判语言和人文科学国际座谈会”上发表了他划时代的著名演讲《人类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这篇演讲被公认为是解构主义奠基作。第二年,德里达同时出版了三本书,全面推出反传统的解构主义理论。

一 文字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

德里达1967年出版的《论文字学》,被公认为解构主义的经典之作。其中德里达明确宣布,“文字学”(grammatologie)是解构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的名称,它的目标是颠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理性主义的读解传统。德里达嗣后的大量著述,基本上是循着这一线索源源不断流出的。所以有必要对德里达文字学的来龙去脉作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