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学派是法国解构主义、尤其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在美国的发展传播的产物,也是解构主义在文学批评、研究中的成功应用。耶鲁学派在批评理论和实践上的丰硕成果在美国和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把解构主义美学推向鼎盛时期。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曾是新批评最重要的中心,由于罗伯特·潘恩、罗伯特·沃伦、克林斯·布鲁克斯、威廉·维姆萨特等一批著名新批评家的卓越工作,使新批评成为当时美国文学批评界最强大的一股势力。如前所述,新批评把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作者及其传记的研究,转到对单个作品的文本研究上。他们把文本(主要是诗歌文本)当作一个封闭自足的语言结构系统,认为作品的意义就在这语言结构之中,批评家就是通过“细读”文本,阐释其语言学诸构成要素,如语音、语词、比喻、象征等,来发现“意象”,揭示作品的美学意义,说明文本的语言构造如何能激发起读者形成意象、产生愉悦的审美功能的。
但是,60年代起,新批评已受到阐释学派、读者反应批评等广泛的挑战,其囿于文本“细读”的封闭式批评遭到越来越多的非议。在此背景下,1966年德里达来到美国,首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作学术讲座,以后又到耶鲁大学传扬其解构主义思想。从那时起,以耶鲁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中心,一批年富力强的学者迅速聚集起来,从各个方面吸收欧陆解构主义新思潮,冲决新批评的森严罗网,在文学研究乃至整个文化领域形成一股富有锐气和活力的新潮。其中,耶鲁大学在解构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该校每年邀请德里达来访并主持学术研讨会。该校的一批优秀的学者和批评家纷纷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维方式,并努力应用到批评实践中去。他们的成就很快在全美乃至西方激起巨大反响,被誉为“耶鲁学派”、“耶鲁批评派”或“阐释帮”,名噪一时。其中,成就最大、声誉最高的,是被戏称为“耶鲁四人帮”的保尔·德·曼、希利斯·米勒、哈罗德·布鲁姆和杰弗里·哈特曼,四人以及德里达在1979年合作出版了《解构与批评》(Deconstruction and Criticism )一书,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美国解构主义批评的主要代表。